華聲在線3月21日訊(文/圖 全媒體記者 李琪 通訊員 張強 實習生 王昕)3月21日春分,進入這個節氣雨水明顯增多,氣候溫和,陽光明媚,我國大部分地區的越冬作物進入春季生長階段。
春分后氣溫多變,溫度與濕度往往相差很大,會導致人體的陰陽氣血平衡失調。體弱者容易生病,舊病者容易復發。如高血壓、心臟病、眩暈、失眠等均是此時的多發病。
春分如何順應時節養生?湖南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脾胃病科主任喻斌提醒,從中醫養生的角度出發,春分時節無論在精神、飲食、起居等方面的調節,還是在自我保健和藥物的使用上都需要注意以下幾點。
乍暖還寒,需春捂
“二月休把棉衣撇,三月還有梨花雪”說的就是“春捂”了。春分時節乍暖還寒,溫差較大,人們常常不能適應這種變化,氣溫回升即減衣。等氣溫突然下降,衣服加得不及時,就容易使陽氣受遏,患上感冒、支氣管炎、急性胃腸炎等疾病。特別是年老體弱,素有呼吸系統、消化系統疾病的病人,此時更容易復發。
喻斌提醒,這個節氣要順應氣候宜適度“春捂”,尤其氣溫在攝氏15度以下,日夜溫差在8度以上的時候。
早睡早起,去春困
春天時節,人們常感到困乏無力、昏沉欲睡,早晨醒來也較遲,這就是人們常說的“春困”。建議保證充足睡眠時間,早睡早起。成年人每天保證8小時左右的睡眠,兒童和青少年則每天應該有9小時的睡眠。
早睡早起,散步緩行,在春光中舒展四肢,呼吸新鮮空氣,舒展陽氣,以順應春陽萌生的自然規律。
心平氣和,調情緒
春季宜護肝,中醫學認為,肝喜疏泄厭抑郁,生氣發怒易讓肝臟氣血淤滯不暢而導致口苦、納差、腹瀉、失眠等不適。
因此,春分時節要做到心平氣和,保持輕松、愉悅的情緒,從而安養神氣,切忌大喜大悲、情緒波動劇烈而不利于肝氣疏泄,與該時節的“陰陽平衡”特點相應。
少酸多甜,養脾氣
“春日宜省酸增甘,以養脾氣”,意思是春季宜少吃酸食,適當進食甜食。中醫認為春季為肝氣旺盛之時,多食酸味食品會使肝氣過盛而損害脾胃,所以應少食酸味食品。
飲食當多吃甘平補脾之食物,如瘦肉、蛋類、牛奶、蜂蜜、豆制品等;吃時令蔬菜,如韭菜、豆芽、豆苗、萵苣、黃花菜等,可增強人體脾胃之氣。
春分節氣藥膳食譜
淮山茯苓粥
【功效】健脾養胃祛濕。
【材料】淮山20克,茯苓15克,粳米200克,大棗(去核)6枚。
【做法】把材料洗干凈,一同放入鍋中,加適量清水,大火煮開后改小火煮至粥熟米爛,調味即可。此為2—3人分量。
五指毛桃枸杞烏雞湯
【材料】五指毛桃50克,烏雞250克,豬瘦肉150克,枸杞子20克。
【功效】補氣健脾,滋補肝腎。
【做法】烏雞切塊洗凈,焯水。將所有材料放入砂鍋,加適量清水,武火煮開,改為文火煮60分鐘,調味即可。此為2—3人分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