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東智能制造技術研究院辦公大樓。 通訊員 攝
華聲在線全媒體記者 鄭丹枚 通訊員 張慧
五金工具數字化生產管理系統、中藥材預處理自動化流水線、工業機器人箱包自動化上下料裝備……連日來,由邵東智能制造技術研究院研發的系列智能裝備和軟件系統在多家企業推廣使用,為邵東傳統產業向智能化轉型賦能。
邵東智能制造技術研究院,是由邵東市政府傾力打造的集智能制造技術研發、人才引育、成果轉化、公共服務于一體的公共創新服務平臺和新型研發機構。該研究院深入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聚焦傳統產業轉型,著力新興產業引進和培育,成為邵東市傳統產業數智化轉型升級、新興產業蓬勃發展的代表力量。
助推企業轉型升級
3月21日,邵東市青山鍛壓機床三廠,邵東智能制造技術研究院技術員周苗武和工友們對新一代活口扳手自動化加工設備進行調試。
周苗武進駐青山鍛壓已有3個多月,每天都忙碌在生產一線,對設備運行出現的問題及時改進?!艾F在加工一把扳手要36秒,我們的目標是控制在22秒以內,還需在提高裝夾、切割速度等方面加以改造?!敝苊缥湔f。
邵東是國內活動扳手最大的生產基地,傳統扳手加工設備主要為單機單工操作,加工效率低,品質不穩定。為解決這一難題,邵東智能制造技術研究院與青山鍛壓共同成立五金工具裝備智能研發中心,研發新一代活口扳手自動化加工設備。
“相較于傳統的活動扳手加工設備,新設備加工精度高、用工成本低、能耗低、效率大幅提升。以前加工扳手需要12個人,現在只需2個人操作兩臺機器?!敝苊缥涓嬖V記者,試產成功后,將面向邵東五金企業推廣,實現活動扳手加工產業的全自動化升級,提升產品的附加值。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強化企業科技創新主體地位,發揮科技型骨干企業引領支撐作用,營造有利于科技型中小微企業成長的良好環境,推動創新鏈、產業鏈、資金鏈、人才鏈深度融合。邵東智能制造技術研究院充分發揮智能制造的創新驅動力量,通過自主研發、聯合開發、技術眾包等方式,重點開發鋼筋桁架自動折彎焊接線、絕緣紙自動上下料設備、消失模噴涂干燥流水線等50多臺套設備和軟件系統,幫助企業降本增效5000萬以上。
針對邵東企業效能低、能耗高、時效慢等痛點難點和降本增效的迫切需求,邵東智能制造技術研究院聚焦工業互聯網技術,自主研發基于大數據的制造業精益管控平臺,為生產企業提供產量統計、設備智能診斷維護、訂單能耗成本測算等數據化產品服務,實現設備生產、能耗等數據的實時采集管理。目前,平臺已廣泛應用于五陽塑膠、茂盛火機、龍霸五金等85家行業代表企業,800多臺(套)工業設備成功上云。
“經過數字化轉型,公司生產效率提升30%,每個月僅電費就下降近20%,成本節省9萬多元?!焙闲郯晕褰鸸ぞ咧圃煊邢薰矩撠熑苏f。
打造人才集聚高地
近日,湖南醇龍智能科技箱包有限公司,由邵東智能制造技術研究院聘請的中南大學博士趙海鳴及其團隊,正在攻克該公司的箱包智能化生產線運行難題。
去年12月,邵東智能制造技術研究院“一企一博士”專項服務小組走進醇龍箱包,牽頭高校博士為企業規劃全自動智能箱包生產線建設方案,目前部分智能制造自動化機器設備已投入使用。
為協助解決邵東產業高端化發展面臨的人才需求,邵東智能制造技術研究院傾力“筑巢引鳳”,通過為人才搭建施展才華的創新創業舞臺,打造人才集聚高地。
該院通過組建和升級湖南省輕工業行業智能裝備工程技術研究中心、模具快速設計和低碳制造湖南省工程研究中心、國家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累計吸引38位高層次專家進駐邵東;開展“一企一博士”工程,與中南大學、湖南大學等多所省內高校20余個高端人才團隊、50余個博士人才形成合作機制,對接形成以醇龍箱包、勇信耐磨、智多福為代表的20余個“一企業一博士”技術協同攻關項目,助力企業紓困增效;建立邵陽市首個湖南省引才引智示范基地,柔性引進新西蘭籍香港城市大學教授、長江學者李涵雄,加拿大籍學者管貽生教授,全平臺柔性引進各類高端人才38名。
邵東智能制造技術研究院搭建“智湘匯”平臺,構建線上產學研合作、科研成果轉化及創新創業平臺。企業有技術升級需求,可形成科研項目在平臺發布;研究院邀請高校、科研院所、科技企業針對科研項目進行攻關,為企業提供技術解決方案。平臺目前擁有國家科技成果網直鏈科研成果30余萬項,積累企業客戶100余家,形成技術需求近1100個,積累平臺用戶3600余個、專家74人,聯絡高校院所320余家。
“我們在生產過程中遇到想解決的問題,就能找研究院幫忙?!焙鲜【帕腔坜r業科技有限公司負責人劉黎說,“去年,我把想發展現代農業的想法告訴研究院,沒想到他們不久便請來了湖南大學朱科軍博士,如今公司打造了70余畝智慧菜園,其他智能化改造也正在實施,為企業帶來了不少效益?!?
【基層聲音】
邵東智能制造技術研究院副院長 費明福
黨的二十大提出一系列具有歷史性意義的新思想、新觀點、新戰略,這些都為中國式現代化建設提供了遵循,指明了方向。
作為科技工作者,我們將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指出的“必須堅持科技是第一生產力、人才是第一資源、創新是第一動力”的重要指示精神,切實加強邵陽區域特色產業關鍵共性技術和關鍵核心技術的研發;緊扣產業需求,推動邵陽產教融合發展和建設,以人才鏈賦能產業鏈;以前沿智能制造技術,創新驅動邵陽特色輕工產業發展,促進科技成果轉化,培育形成更多特色產業,不斷塑造發展新動能新優勢。
【記者手記】
創新是出路,更是底氣
鄭丹枚
在邵東智能制造技術研究院采訪,讓記者深切感受到,這里的“新”,是實實在在的。
為彌補政府專業能力不足、服務精準性不夠的問題,邵東智能制造技術研究院創新體制機制,采用“政府引導、市場主導”的市場化方式組建,按照“企業搭建平臺、政府購買服務”的模式運作,讓專業的人做專業的事。
為破解科技成果轉化不足、人才本土化不夠的瓶頸,邵東智能制造技術研究院創新搭建“智湘匯”平臺,打造“一企業一博士”工程,聘請技術經理人,讓發展的要素更快地向平臺集聚。
創新是出路,更是底氣。只有創新的活力充分涌動,公共服務平臺的競爭力和持續力才會不斷增強。